西安妇科医院-女性阴道炎出血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19-11-27
  女性阴道炎出血怎么回事?阴道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阴道炎的常见症状为白带增多有异味、瘙痒疼痛等,有的还会有出血现象。来看看西安妇科医院-西安莲湖生殖医院的介绍。
 
  1、女性阴道炎出血怎么回事
 
  老年性阴道炎会引起阴道出血。绝经后的老年女性比中青年女性更易发生细菌感染,而引发老年性阴道炎。老年女性阴道的阴道壁以及宫颈表面在发生细菌感染后,会发生水肿和小出血点,或者形成溃疡。这种情况下性交的话,多伴随性交疼痛和出血。这种出血量不多,出血的时间也不会持久。
 
  霉菌性阴道炎引起的阴道出血。阴道炎出血很大原因就是由于滴虫或霉菌等病原体对阴道壁和宫颈组织的侵袭引起的,表现为高度水肿。
 
  滴虫性阴道炎的阴道壁有散在性出血点或草莓状的突起,这种情况下,阴道很容易出现触及出现的现象。在外力作用或刺激之下,霉菌性阴道炎的阴道壁变为糜烂状或者浅表溃疡,容易引起阴道炎出血。
 
  2、女性阴道炎出血怎么检查
 
  2.1、内诊
 
  对于有性经验的女性,妇产科医生就会采用内诊,医生再利用带着手套的食指和中指,轻轻插入你的阴道,触摸子宫颈的地方,同时利用另外一只手按压腹部,就可检查出到底子宫有无增大,或是、卵巢有无肿大或肿瘤的现象。
 
  2.2、常规
 
  白带是阴道粘膜渗出物、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组成,其形成与雌激素的作用有关。
 
  2.3、胺试验
 
  患细菌性阴道病的白带可发出鱼腥味,它是由存在于白带中的胺通过氢氧化钾碱化后挥发出来所致。
 
  2.4、衣原测
 
  取宫颈黏液检测,可确诊支原体感染的菌性阴道炎。如果有,特别是性交疼痛者,小腹坠胀者,有2个以上性伴侣者,持续用药不好转或反复发作者,都需要检查。
 
  3、女性阴道炎出血怎么治疗
 
  3.1、一般治疗
 
  积极治疗可以消除易感因素。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效果很好。勤换内裤,并用温水进行洗涤,切不可与其他衣物混合洗,避免交叉感染。
 
  3.2、改变阴道酸碱度
 
  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外出如厕时要用女性卫生湿巾拭干外阴,保持外阴干燥,以抑制念珠菌的生长。
 
  3.3、药物疗法
 
  滴虫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的滴虫存在皱褶及宫颈的腺体中,同时还存在于尿道及肠道内,因此应该内外兼治。
 
  霉菌性阴道炎治疗霉菌性阴道炎,可用2%~3%的苏打液冲洗外阴、阴道或坐浴,轻轻拭干后,放置娇妍凝胶消毒剂于阴道深部,或用制霉菌素霜涂于阴道壁上,每晚1次或早晚各1次,共10~14日。例如:疏阴祛霉散,纯中药制剂,用药时先将药散倒入木盆中,然后倒入适量沸水,趁热熏蒸,使药力直透阴中。待药液温热后再搽洗患处。熏洗每日早晚各一次。
 
  女性阴道炎出血要注意什么
 
  1、不单纯依赖中成药
 
  有的妇科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一般起效比较慢、针对性也不强,常用于慢性妇科炎症辅助治疗,不可作为首选治疗。对于急性滴虫、真菌、细菌感染时还要首选抗滴虫、抗真菌的药物,一味使用中成药可能耽误病情。
 
  2、不滥用阴道栓剂
 
  只要有炎症就用栓剂治疗,如不根据病因治疗反而使病情加重,比如急性滴虫、真菌感染时,不能用腐蚀性的阴道栓剂;如果是急性阴道炎,用栓剂可促使炎症扩散。但是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会反复发作。
 
  3、不按广告买药
 
  不同的阴道炎用药不同,买药前患者应掌握所患疾病的特点,并对症选药。不清楚病症应去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感染病原体和患者体征,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而不要按照广告盲目选药。
 
  女性阴道炎出血如何护理
 
  1、避孕:避孕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避孕也不是那么的可靠,有时候还会起到有副作用,女性朋友要是还有阴道炎的话,还是尽量的不要食用口服避孕药。
 
  2、避免性生活:夫妻间是少不了过性生活的,但是也要把握分寸,在随时随刻都要做好防护工作,确定不再复发的时候才能正常性生活。
 
  3、切忌过度清洁:不要频繁的使用妇科消毒护垫、清洁消毒剂等,这些都可以导致霉菌的潮湿酸性环境。
 
  2、单独清洗内裤:霉菌可以在皮肤表面、胃肠道、指甲内等地方大量繁殖。如果家人或自己患有足癣、灰指甲等,就容易造成霉菌交叉感染。
 
  3、正确清洗外阴:糖尿病人阴道糖原含量和酸度偏高,易于被霉菌侵害。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注意清洗外阴,选用PH4弱酸性女性护理液。

特别声明:1、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2、以上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文章标签: